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8年1月25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地藏菩萨本愿经玄义19

2016-10-08 净空老法师 莲友社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u0329sebxwx&width=500&height=375&auto=0
地藏經玄義-第19集

  諸位同學,請掀開經本,《地藏經科註》綸貫第十面。我們還是繼續來學習,不思議的性識為本經之體,也就是說佛說經的理論依據。前面說了不少,可是意思還沒有盡,我們讀了前面這些文字,對於法性、法相多少會有一點概念,法性跟法相確確實實是虛空法界萬事萬法的根源。末後這段講到地藏菩薩的本識,說地藏菩薩,又何嘗不是說我們自己?這個意思我們一定要懂得。天台大師有兩句話說得很好:

 

  【三千不出一念法性,三千不出一念無明。】

 

  這兩句話在這一面第五行。所謂『三千不出一念法性,三千不出一念無明』,什麼是「三千」?虛空法界萬事萬物稱為三千。為什麼稱為三千?天台大師講《法華經》,將「十如是」分配在十法界,每一個法界都有十如是,而每一個法界又具足十法界,這就變成一百個法界;每一個法界十如是,就變成一千如是,所以叫百界千如。過去一千,現在一千,未來一千,這叫三千。所以天台家講三千,就是宇宙萬有世出世間一切法都包括在其中,不出一念法性。一念法性是什麼?《華嚴經》上所講的「唯心所現」,就是一念法性。又說:『三千不出一念無明』,「無明」是什麼?《華嚴經》講的「唯識所變」。你把這個合起來看,意思就不難體會了。《華嚴經》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無明是識,是識心的根源。底下說:

 

  【今家釋華嚴心造之文有二,一約理,造即是具。二者約事,即三世變造等。】

 

  『今家』,天台宗的子孫尊稱智者大師為「今家」。智者大師解釋《華嚴經》,他說了兩個意思:『約理,造即是具。』「具」是性具。『二者約事,即三世變造等。』我們簡單的講,總不外乎「理具」跟「事造」。理就是自性,具是具足、本有,自性裡面雖然本有,如果沒有事造,它不能現前。所以一定要曉得,理離不開事,事離不開理,理事是一體的兩面,一切諸法沒有例外。法師以此性識為體,根性利的人一聽他就覺悟、就明白,古德講:「全事即理,全理即事」、「全相即真」,相是指現相,真是講真性,所以說性相不二,理事一如。這是諸佛菩薩的境界,我們凡夫很難懂,所以世尊教導初學,往往都用比喻來說,希望從比喻當中你能夠有一個概念。而比喻當中是以「夢幻泡影」說得最多,幾乎一切大乘經上佛都有這些比喻,因為這是我們每個人幾乎都有的經驗。我們都有作夢的經驗,夢中有相,相從哪裡來?絕對不是無中生有,沒這個道理。相從哪裡來?相是自心變現出來的。你的心是什麼樣子、心在哪裡?不知道,找不到,心沒有相。世尊問阿難尊者心在哪裡?阿難說了七個地方,世尊都把它否認了。

 

  由此可知,心在不起作用、不現相的時候,找不到。它有沒有?真有,而且從來都沒有失掉。它是宇宙一切萬法的本體,一切萬法是從它生的,就好像我們夢境一樣,夢中的境界就好比是宇宙一切萬法,是從你心裡變現出來的。變現出這個相分,如果你要問心在哪裡?可以說整個夢中的境界相就是。世尊問阿難尊者心在哪裡?阿難尊者如果聰明,說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皆是,釋迦牟尼佛就沒有話說,這說對了。說在一處就錯了,一處不能涵蓋全體,無論說哪一處,都是證明阿難沒有悟入,根本對於事實真相,無論對事對理,他都迷惑,都沒搞清楚。既然心變成夢境,夢境是假的,夢境是心性的相分,相分是妄,全妄即真,全真即妄;心在哪裡?心已經變成相。我們從夢境這個比喻就能夠聯想到,現在盡虛空遍法界是我們自性變現出來的相分;唯心所現,這個心是心性,所現的相分,十法界依正莊嚴、淨土穢土、一切眾生、虛空法界,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換句話說,沒有一樣不是自己,這是菩薩的心。

 

  我們有沒有?我們也有,跟諸佛菩薩沒有兩樣。我們現在為什麼叫凡夫心,不叫菩薩心?我們迷了,不了解虛空法界是自己,迷了叫凡夫,覺悟了叫佛菩薩。覺悟什麼?盡虛空遍法界是我自己,這個覺悟了。禪宗講的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覺悟的是什麼?就覺悟這樁事情。什麼叫見性?見到一切法相就是自性。在一切有情眾生,有情眾生的自性,佛在《楞嚴經》說得比較淺顯,我們大家都能夠覺察到,六根的根性在眼叫見性,在耳叫聞性,在意叫知性,六根的根性是我們的真心,這個東西能現。自性上帶一分無明就變成識,識能把自性所現的現象轉變,如果沒有轉變,這個法界叫一真法界,因為有識的作用,把一真法界就變轉成十法界。所以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這一切法是講十法界,十法界是從心想生,是識變的。

 

  性跟識是一樁事情,性是體,識是作用,有體有用,它才現種種相,諸佛菩薩如是,一切眾生無一不如是,這當中的差別就在迷悟。迷了,受無盡的苦惱,造無量罪業,要受無量的苦報。覺了的時候得大自在,《華嚴經》講到無障礙的法界,末後《普賢行願品》的品題,《四十華嚴》翻譯的具足,就是「入不思議解脫境界」,你說這個多自在!清涼給我們說四種無礙: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覺悟的人。迷的人是樣樣都有障礙,理有障礙、事有障礙,理事障礙、事事障礙就更大。迷悟兩個境界不一樣,兩種受用,這講享受真是天壤之別。所以佛標明教學的宗旨,佛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兩句話我們大家都熟知,可是這兩句話的意義能夠體會的人不多。為什麼你體會不到?你沒入這個境界,契入這個境界才懂得這兩句話的意思,才明瞭佛法教學的宗旨與義趣。

 

  所以青蓮大師在此地給我們做了一個結論,無論是講識性或者是講性識,都可以做經體,都可以做教體;也就是說經教理論的依據。性識也好、識性也好,必須要知道這個性就是法性,法性現在被無明覆蓋,所以全體屬妄,青蓮法師叫它做性識,性變成了識。我們今天識作主,性不作主,識作主就是八識心王當家,我們今天用的是這個心,不是用真心。佛在大乘經論裡面說得很多,「真心離念」,念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真心裡面沒有。我們還帶著有妄想分別執著,我們用的是妄心,也就是我們用的是識心,就是這個地方講的性識。性識也就是佛法講的「真如隨緣」,真如是性,隨緣是識。雖然隨緣,諸位要曉得,它決不會改變,所以它真,如果隨緣隨著變,就不是真的。

 

  佛法常說的兩句話:「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我們又加了兩句,加這兩句是說明四種不同的境界。「不變隨緣」是佛境界,真如隨緣是菩薩心,這個菩薩不是別的菩薩,是倒駕慈航的菩薩,也就是他早就成了佛,現在以菩薩身分出現在世間,他是不變隨緣。第二種是「隨緣不變」,這真的是菩薩,不是倒駕慈航。菩薩在學佛,在隨緣當中學不變,我們今天要在這上努力,隨緣當中去學不變。怎麼個學法?昨天跟諸位說,你見,你要會見,我們說白一點,你看東西要會看,你聽要會聽,會看、會聽的人怎麼樣?他看,在變化裡頭看到不變;他聽,在變化音聲裡面聽到不變,這叫真的學佛。你會看會聽,這是菩薩。第三種是「不變也不隨緣」,那是什麼人?阿羅漢,墮偏真涅槃,他不變也不隨緣,他也不度化眾生,灰身滅智,佛不贊成,佛常喝斥他們。第四種是「隨緣隨著變」,這是我們凡夫,就是你不會看也不會聽,你六根在六塵境界裡全用錯了。菩薩是會看會聽,六根用得很恰當,他在塵緣當中見性,塵緣是緣,隨緣見性,這是真本事,所以他開智慧。我們是隨緣隨著變,心被外頭境界轉,隨緣隨變的心就生煩惱。隨緣不變生智慧,禪宗六祖惠能跟五祖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們如果要見到五祖一定說:「弟子心中常生煩惱。」為什麼常生煩惱?隨緣隨變;為什麼不生煩惱而生智慧?隨緣不變。看到境界裡頭不變,變中有不變,自己也不變,自己的根身在變,剎那剎那在變,根中之性不變。這是我們講到真如隨緣,給諸位說出這一點意思,我們應當遵守什麼樣的原則來學習。經上也有這麼一句話:

 

  【無明體相,本自不有,妄想因緣,和合而有,不善思惟心行所造。】

 

  『不善思惟』,就是剛才講的你不會看、不會聽,所以才造成現在這個樣子。六道輪迴、五濁惡世怎麼來的?就是這些眾生「不善思惟心行所造」。妄本來沒有,妄是不覺,不覺就是無明,無明就是不覺。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明白的指示我們:「本覺本有,不覺本無。」這兩句話說得好。本覺是什麼?是自性,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無量智慧、無量德能,這是本有的,前面跟大家講「理具」,理是講自性,具是本來具足。妄是講無明、不覺,本來沒有。這兩句話給我們修學的人,建立了很大的信心,本有的決定可以證得,本來沒有的一定可以斷掉,對於我們斷妄證真建立了信心。

 

  不覺,本無的不覺從哪裡來的,什麼原因來的,幾時產生的?這些問題,自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人問過,佛經上有沒有答案?有。這些問題在楞嚴會上,富樓那尊者就曾經問過釋迦牟尼佛,在《楞嚴經》的第四卷,世尊告訴富樓那尊者:「無明從哪裡來的、無明怎麼來的?」世尊只說了八個字:「知見立知,是無明本。」這兩句話解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懂不懂?你如果要是真懂,你的無明就破了,你就明心見性,一句話就把你點醒。可是這句話,我們念上一千遍、一萬遍還不懂,為什麼不懂?你不善思惟,你錯用心。什麼叫知見?什麼叫立知?我們睜開眼睛,外面境界相看得清清楚楚,這是知見,雖看得清清楚楚,心裡明明白白,這個時候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不是說我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什麼都不知道,你睜開眼睛,你什麼都不知道嗎?什麼叫立知?稍稍一起念、一動心,就叫立知,世尊說那就是無明。

 

  所以才告訴你「無明無始」,你問無明什麼時候起來的?無明無始,沒有開始。如果要有始有終,那就真的變成事實。沒有開始,這就是假的,是妄想。你要說無明幾時起來?佛給你講無始無明,沒有開始,就在現前這一念。你一念有意:「我看見了」,這就是無明,「我知道了」,這就是無明,你就被無明煩惱覆蓋住。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也說我見到了、我聽到了,這個話是隨順眾生說的。所以佛說法是以二諦而說,隨順眾生的知見;你們說這個身是我,我也說是我,是隨順你們說。你們執著這個身是我,佛絕不執著這個身是我,佛是以什麼為我?盡虛空遍法界是我。所以說隨順眾生的執著而執著,隨順眾生的分別而分別,才能跟眾生交流。這是假話,不是說真話,我講經的時候曾經跟諸位說過,世尊以二諦說法就是半騙半真,用這種方式引導你從虛妄見到真實,這是佛的善巧方便。

 

  如果是真的,完全用純真,不用一點虛妄的方法,不用俗諦,完全用真諦,沒有話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那是真的;不但一句話沒有,一個念頭都沒有,這是純真。佛是恆住真實,不但是究竟圓滿的佛恆常住在一真裡面,一真就是心行處滅、言語道斷,佛跟佛見面一句話沒有說,那是真的。無量智慧、無量功德圓滿具足顯現,誰懂?所以佛一定要隨順眾生,以世俗諦與真諦相結合、相融化,用這種方法來幫助十法界的眾生悟入諸法實相,這是諸佛如來大慈大悲。我們看《華嚴經》講的華藏世界,看往生經裡面講的極樂世界,看到這些諸佛菩薩他們生活多彩多姿,多彩多姿從哪裡示現出來的?在虛空法界為一切眾生,這個眾生就是十法界裡面的眾生,現無邊身,說無盡法,多彩多姿是從他對十法界活動裡面看到。雖然活動從來沒有止息過,他的心永遠安住在一真之中,種種活動隨緣而已。他是不變隨緣,從來沒有動過念頭,真的於一切法裡面不起心動念,不分別執著,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是諸佛菩薩,經上講這是遊戲神通,這是大自在、大圓滿。我們曉得菩薩是用什麼心,我們今天用的心跟他恰恰相反,我們不善用心,不知道事實真相。

 

  『妄想因緣』,就是說分別執著。我們今天是只知道妄想因緣,以為這個東西是我們的真心,而把真心忘得乾乾淨淨,完全不能體會,完全不能覺察,不知道妄依真起。你沒有真心、沒有自性,你的分別執著從哪裡來的?我們講分別執著這個意念,這意念從哪裡來的,依據什麼而起來的?能夠有這個想法就叫回光返照,佛家講回頭是岸。一回頭去找,我現在執著分別,我分別從哪裡來的,我執著從哪裡來的?你就找這個,這叫回光返照,這一找,找不到了。

 

  這就是慧可跟達摩祖師一樣,慧可心不安,現在心不安的人太多了,求達摩祖師給他安心。現在達摩的造像,造像中有一隻手伸著,那是什麼?那就是對慧可說:「你把心拿來,我替你安。」慧可從這一句話回光返照,我的心不安,心在哪裡,為什麼不安?去找,找到最後找不到,覓心了不可得,你叫我去找心,我找不到。他比阿難高明,阿難胡思亂想,還說在內、在外,亂七八糟去找,慧可比他高明,慧可說覓心了不可得。這就是到了開悟的邊緣,所以這一句話點醒他,「我與你安心竟」,我把你的心安好了,他就恍然大悟了。阿難就沒有到開悟邊緣,阿難是胡思亂想,差得遠之遠矣!到覓心了不可得的時候是到了邊緣,這一點就點破了,這就是宗門講的見性,成為禪宗二祖。

 

  我們今天所欠的功夫是沒有回頭,然後你才曉得參禪要回頭,學教也要回頭,念佛也要回頭,你不回頭你永遠不能開悟。大勢至菩薩,在《念佛圓通章》裡面教給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就是回頭。觀世音菩薩修學的方法,「反聞聞自性」,反聞是回頭。用的耳根聽到外面聲音,回過頭來去找,能聽的是什麼?這樣才能見性,反聞才能見到自性。我們今天聞是專門緣外面,想想我看見了什麼,我聽見了什麼,愈想愈迷惑,愈想愈錯誤。由於錯誤的知見,產生錯誤的行為,造口業隨便批評人家,身業是隨便侵害別人,是你看錯想錯了,你造無量無邊的罪業,感受得三途的苦報,都是由於不善思惟心行所造。

 

  由此可知,不但六道是假的,十法界也是假的。六道、十法界都是唯識所變,都是無明幻化,是《金剛經》講的「夢幻泡影」。佛講的話沒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決非真實。佛法講真妄,它的標準是訂在凡是有變化的就是假的、就是妄的,永遠不變的那是真的,是以這個標準來說真妄。虛空法界剎那不住,它是變化的,這個意思在大經裡面講得很多很多。所以現象是無常的,我們一定要懂,它不是常住的。但是任何一個妄相都是真妄和合,離了真,哪來的妄?離了真沒有妄,所以妄一定隨著真,妄決定不離真。古人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這個比喻好,他用金比喻真、比喻自性,用器比喻一切現象。我們到一個金店裡面參觀,用金製造的這些器具很多,幾百種、幾千種,每一個款式都不一樣。凡夫著了妄相,這是鐲子、那是項鍊、這是戒指,著了相。會看的人在相上看到性,他看到的是金,物像再多只有一個金,他看到金。他看到金,有沒有壞相?沒有壞相,並沒有把這些相破壞才看到金,在相上就看到金,知道這是真妄和合。

 

  修道人,見性的人,事事物物裡面都見真性。在有情眾生,我們今天講凡夫,現在講動物,在一切動物裡面,見到這些動物的自性,經上有的時候講佛性,自性就是佛性。他有佛性,他怎麼不是佛?所以佛眼看一切眾生都是佛,他的自性跟一切諸佛如來的自性無二無別,就是這個道理。我們的見性、聞性,跟釋迦牟尼佛的見性、聞性,跟阿彌陀佛的見性、聞性,跟毘盧遮那佛的見性、聞性,是一個性,不是兩個性,那怎麼不是佛?所以《華嚴經》與《圓覺經》都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無量壽經》也說:「一切皆成佛。」他本來成佛,不是什麼時候才修成佛。

 

  在無情眾生裡面,你有沒有看到法性,我們這一片紙張,它是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不是兩個性。我們從這些地方去體會,要在日常生活當中時時體會,不斷體會,總有一天豁然悟入,你真的見到了。非常可惜,凡夫可憐,業障習氣深重,不會用功,不能在一切眾生、一切幻相裡面見真性,而變成什麼?在一切現象當中見是非人我,裡面起貪瞋痴慢,這就是此地講的不善思惟心行所造。

 

  「不善思惟心行所造」,這是講六道輪迴眾生,你為什麼會有六道,你為什麼不能出離六道,你為什麼過得這麼苦?八個字說盡了。所以會用功的人,才懂得六祖惠能說得沒錯,「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真正會用功的人,真正善思惟的人,真正會用心的人,不見世間過。不但不見世間過,他見到世間一切,都是真如自性無量智慧德能圓滿的流露。所以會用心的人是入佛境界,不會用心的人是入魔境界。境界裡面無佛亦無魔,佛跟魔是你自心變現出來,會用心的人就是佛,不會用心的人就是魔,外面境界哪有佛與魔?沒有。我們修學大乘,如果連這個意思不能體會,你的功夫如何得力?

佛教入门篇|认识佛教【全】

净土入门篇|净土资粮【全】

佛说阿弥陀经【全】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全】

普贤菩萨行愿品 【全】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全】

往生论讲记【全】

太上感应篇 【全】

学佛问答汇编一

蔡礼旭-细讲弟子规【全】

陈大惠-弟子规看天下【全】

陈大惠-教孩子的学问【全】

陈大惠-孩子要有好老师【全】

经典文章汇编一

001 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 汇集

002 佛说阿弥陀经 汇集

003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汇集

004 普贤菩萨行愿品 汇集

005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汇集

006 往生论 汇集

007 地藏菩萨本愿经 汇集

008 十善业道经 汇集
009 太上感应篇 汇集

101 认识佛教 汇集

102 净土资粮 汇集
103 学佛问答 汇集
104 佛典寓言 汇集

105近代往生录 汇集

201 细讲弟子规 汇集
202 东魁禅语 汇集

203 弟子规看天下 汇集

204 孩子要有好老师 汇集

205 教孩子的学问 汇集

901 经典文章 汇集

净宗学院| http://new.pllc.cn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http://www.amtbhk.com

净空法师专集网站| http://www.amtb.tw

华藏卫星电视台| http://www.hwazan.org/web/

圣贤教育全球同学网| http://sxjyqqw.org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地藏菩萨本愿经汇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